一场新的中国数字化战斗,正在被缓缓拉开帷幕。
作者|裴一多
出品|产业家
如果说最近的讨论热点是什么?那无疑是互联网云。
在数字化进入纵深的当下,一种市面上的观点是互联网的云业务由于盈利等问题,正在成为“被抛弃”的一方,互联网公司开始重新回归To C业务。换言之,互联网大厂的云业务进入内部业务优先级的第二梯队。
事实是这样的吗?或者说互联网云的发展势头开始降速了吗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这些业务的对应对象——数字化。更可以说,在剖析这个更偏业务底层的问题之前,更应该弄清楚的是中国是否需要互联网云?或者是,中国整个社会模型的数字化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字化服务商?
在数字化大潮滚滚而来的当下,这些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答案。
一、重新「丈量」数字化
数字化需要被重新丈量。
数字化是什么?从某种层面来说,数字化的本质恰是整个社会群体的降本增效,在占据20%的大型企业之外,市面上80%的中小企业是这个浪潮的主体。
从整个社会数字化的趋势来看,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数字化主体是围绕中大型企业,如大型工业、能源、零售、医疗等企业,那么现如今新的主体则是中小企业。
“一般国内大部分服务商还是围绕中大来做,这是从2014、2015年就沿袭下来的中国To B市场的默认规则。”一位来自北森的朋友告诉我们。
诚然如此。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,中大型客户是诸多产业服务商的服务主体,不论是云厂商,抑或是HR SaaS、CRM、ERP等等赛道,经过最早一批To B企业验证的一个真相是:在早期的中国To B环境里,做中大企业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。与此同时,相较于中小企业项目交付的复杂度,大型项目的交付周期更长,尽管难度更大,但付费意向和续费率都足够高。
现在依旧是这样的吗?
显然不是,或者说,中国的To B水温正在无声无息中发生变化。根据一份来自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,中国目前有70%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,有80%的中小企业愿意去为数字化能力付费。
而来自政策层面的声音则是更加明显。早在去年1月份,《关于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通知指出,将在“十四五”时期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,鼓励企业上云用云,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。
这些动作共同传递出来的一个明确信号是: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当下的数字化主体。
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这恰对应了前文的问题,即中国现阶段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字化服务商?
从本质来看,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大型企业不同之处在于,其需要更强的数字化指导,更低的转型服务成本,以及更直观的效果,最好是“按图索骥”。这种对成本、产品、技术的全面要求相较于数字化第一阶段,即中大型企业转型的任务要更为艰难,对数字化服务商提出的要求要更高。
几个同样来自以上报告的数据显示,就当下而言,有将近60%的企业用于购买软件和云服务的企业占年度营业收入5%以下。
此外,调研显示,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转型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高层的积极推动、政府的宣传和政策推动、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推动,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全员上下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。
或者更可以说,在当下数字化的第二阶段,中国经济的数字化模型上需要的是一个具有“说服力”的数字化服务商,其不仅要具备数字化产品、技术、渠道能力,更要拥有足够成熟的咨询和交付能力。
就本质来看,对当下的互联网云厂商而言,降速的本质恰是互联网云厂商固有To C业务模型,很难适配当下的To B格局。在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的当下,它们需要更重的产业模式,更具温度的服务,以及距离企业更近、更全的交付形态。
如果用互联网领域的一句话来概括,即是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到了“低垂的果实被摘完”的阶段,产业服务商需要拿出新的态度和新的匹配能力,来找寻更高处的果实。
二、华为云的范式
华为云是一个特殊范式。
从本质来看,华为云和大部分互联网云厂商的不同之处在于,其本身就是一家具有深厚制造业基因的ICT企业。华为的产品线很长,并且渠道和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。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,这种原有的属性给华为云带来的是足够强点对点的渠道服务,以及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近距离的感知。
或者可以说,华为云更懂正在转型的广大中小企业。
“更懂”的另外一点恰还来自亲身实践。两个细节是,早在2006年,华为就开始了ERP供应链的建设和变革,并推进了整个财经体系的变化;2016年,华为内部再次启动了浩大的集团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,喊出“自己的降落伞自己先跳”的口号。
即在华为看来,想要做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者,首先要把自己的数字化做成整个行业的标杆。因此,华为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整个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变革。
此刻的华为是一个巨大的业务机器。抛开包括供应商、渠道合作伙伴、企业客户、消费者、员工的复杂服务对象不谈,此时华为的业务延伸到了全球190多个国家,同时,在华为庞杂系统里有1000多个应用,多个数据中心。
用华为董事长梁华的话说,“尽管数字化转型是痛苦的,但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。”如今,华为的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,拥有14个研发中心、18万员工、15万合作伙伴、16个工厂/供应中心/配送中心,以及190多个物流中心仓库,数亿人在使用华为的数字化平台。过去10年间,华为研发投入达到3900多亿,获得74000多项的专利。
不难看出,与具备互联网本土基因的互联网云厂商不同,华为经历的是从局部到全局,从本土到全球化的,从非数字原生到全盘数字化的完整流程。这种转型使得华为云对于互联网赛道之外的行业有天然的感知度,即其更清楚这些产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、痛点以及最终目的。
其实,从某个角度来看,这种“共情能力”一直是近两年华为云的主要标签。
在去年9月25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1上,华为云就发布了四大生态策略,其中包括服务千万开发者加大开发者工具链投入、开放创新华为云开天aPaaS平台能力、聚合千行百业的应用SaaS、构建极致的应用分发、购买与服务体验,打造最佳企业应用分发平台等等。除此之外,华为云宣布2022年投入1亿美元升级沃土云创计划。
总体来看,华为云整体对外传递的信号恰是通过寻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锚点,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产品化,让“一切皆服务”,帮助中小企业自发完成数字化转型。
以开天aPaaS平台能力为例,其更等同于对外开放华为的数字化转型密码本,在华为云开天aPaaS上,聚合了128个Kits,超过2万个API,架构包含能力层、市场层、工作台三个部分,行业伙伴和开发者可以轻松根据企业情况来搭建数字化框架和模型。
根据数据显示,截止目前,华为云的云服务数量高达220多种,开发者数量超过230万,云市场商品超过4500个。这种“竖向”的能力加持足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转型需求。
此外,除了在产品侧和渠道侧的布局,在中小企业最关心的成本侧,华为云也有不少布局。以最近推出的“开年采购季”活动为例,面向中小企业,华为云推出性价比足够高的云主机、初创企业服务(域名、建站、商标、邮箱)、CDN、大数据、云数据库等多项产品,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在新的数字化模型下,华为云本身就是一个足够特殊的具备强普适性的数字化标杆。而如今,基于其在横向和竖向的开放,华为云正在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新底座。
三、一张新答卷
对当下的互联网云厂商而言,新的挑战已然来临。
如果说从2018年至今大家啃的都是最柔软的部分,那么如今新的硬仗已经来临,大家都需要更尖锐的武器,更过硬的产品、技术和服务、渠道等能力,来完成这张新答卷。
而作为在这个赛道上深耕的云厂商,华为云显然也已经准备好了。去年4月21日,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了最新《Market Share: IT Services, Worldwide 2020》研究报告,根据报告显示,2020年,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中国前二、全球前五,主流厂商增速最快,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。
华为云似乎正在越发亮眼。更可以看作,这个和互联网厂商有着不同之处的传统云厂商,正在以一种更可靠、更迅速的方式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转型的最优解。
通过技术、产品、生态、渠道的联合加码,华为云向外界展示出的是一整套点对点,同时具备强服务能力降本增效方案。
这种投入还在不断加码。在今年的2022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(MWC)上,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,华为还将继续大幅增加对根技术的战略投入,努力实现基础理论、架构和软件三个重构,以此持续提升华为的中长期竞争力。
从客观的角度来看,在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愈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当下,需要的恰是华为云这种既具备数字化转型样本能力,又具备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的产业服务商,帮助一众企业踏上“专精特新”的技术和产品发展快车道。
在华为的早期发展史上,有这样一段经历经常被拿出来论证这家企业的组织管理成功。从1998年到2008年一共十年,华为花费40亿元人民币,引入IBM咨询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成长,彼时,华为一年的营收仅20亿。但现如今,在华为云的“一切皆服务”之下,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如果重走这个过程,其中的花费,势必成千上万倍的缩减。
在当下的数字化中国,国内有足够适合中小企业转型的样本和开放平台,华为云等企业正在把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路径、能力和渠道都开放给中国的SaaS服务商、中小企业等等,企业毋需再像华为等最早一批企业,可以安心寻求数字化发展。这是华为云等企业趟出来的路,也更是它们值得被铭记的价值。
不论对华为云,还是对其它互联网云厂商而言,一场中国的新数字化战斗,正在被缓缓拉开帷幕。